党的二十大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
(资料图片)
建设按下“快进键”,发展进入“加速期”,川渝两地如何接续协同下好“一盘棋”?两地群众将从中分享哪些发展“红利”?
上游新闻开设《双城观察》栏目,以“小切口”来观察和解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战略”,呈现川渝两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的生动叙事。
6月26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在重庆璧山召开。会议提出:“要把成渝中部崛起作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重庆西扩、成都东进,为两省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在成果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呈现“哑铃式”的经济结构,甚至是“双核强势、中部塌陷”。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进一步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
渝西一体化发展区位优势明显
成渝中部地区含渝西、川南、川中等地区,具体包括重庆璧山、江津、永川、合川、潼南、铜梁、大足、荣昌8个区,以及四川自贡、泸州、遂宁、内江、宜宾、广安、达州、资阳8个市。两省市%的面积承载了%的人口、创造了27%的GDP,已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动协作的“主战场”。
渝西地区地处重庆、成都两个都市圈相向发展的主轴上。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基础扎实、功能平台丰富、发展动能强劲,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是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的重点区域;是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的重要工作抓手,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点空间。
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成渝中部崛起的“实力担当”
渝西地区面积13459平方公里,2022年GDP超7300亿元;人均GDP超10万元,高于重庆全市平均水平近万元;地均GDP 5483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2000元。同时,依托成渝地区这个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直接辐射川渝万平方公里、亿人口,带动辐射周边超100万平方公里、2亿人口。
随着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当前,川渝正围绕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目标,联合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产业等4个万亿级产业。
根据这个“主攻方向”,正构建渝西地区发展新优势,推动渝西地区加速发展,预计到2027年渝西地区GDP将超万亿元。
综合实力偏弱、抱团意识不强等成短板
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然而也要看到其面临的挑战。
业内专家指出,该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相对偏弱,各区GDP总量不但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也低于四川中部地区,如2022年江津GDP为1330亿元,四川宜宾市GDP超3400亿元;人口聚集能力偏弱,各区城镇化率在60%左右;产业能级较低,渝西地区规模工业营收总量不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个地级市,与四川中部城市也有一定差距,战略新兴产业占比不高,百亿级企业、领军“链主”企业偏少。
此外,一体化水平偏低,组团意识不强,单打独斗多,相互协作少,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产业集群的意识薄弱,共同开放“走出去”、联合改革探索的标志性成果不多,专家认为这也是渝西地区目前存在的“短板”。
创新、改革、开放三方发力迎接新机遇
挑战与机遇同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还需在创新、改革、开放等方面发力,同时在产业和市场方面“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专家表示,首先可学习长三角地区G60科创走廊经验,联合四川中部城市推进协同创新,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设立研究院,努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把渝西地区打造成为“新物种”企业孵化区、集聚区。
其次,应鼓励成渝中部地区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统一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编制产业指导目录、统一开展招商引资、统一发布公共服务标准等。
再次,可联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等开放大通道,抓住璧山新机场契机,建设永川、江津、合川航运港口集群,打造内陆开放重要区域枢纽、面向东盟市场的重要门户基地。
同时,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挥各地自身优势,推动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一体布局、特色发展,共建先进制造业、服务业集群。共同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合力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不断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重庆西扩、成都东进,挺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部脊梁”。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